很多孩子反應看不懂考題,問題除了出在閱讀理解力不足之外,另一個關鍵是,是否具備學科的先備知識。以歷史來說,若小學階段能多看一些人物傳紀、歷史書籍,等到讀國中國文或歷史時,就能夠串連起相關的知識。
- 文/ 羅梅英(未來Family記者)
- 文章出處/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
- https://futureparenting.cwgv.com.tw/family/content/index/25918
素養題蔚為趨勢,命題的特色之一為「跨領域、跨學科」,考孩子是否能夠融會貫通,整合所學的知識。
很多孩子反應看不懂考題,問題除了出在閱讀理解力不足之外,另一個關鍵是,是否具備學科的先備知識。尤其是國文、社會和自然科的素養題,若缺乏相關背景知識,即使看得懂題目,也無法順利作答。
在此趨勢之下,可想而知,平時養成多元閱讀習慣、文化刺激較多的孩子,未來的求學路將走得比別人輕鬆一點點。以歷史來說,若小學階段能多看一些人物傳紀、歷史書籍,等到讀國中國文或歷史課時,就能夠串連起相關的知識,擷取、運用這些知識。
從喜歡「閱讀」到喜歡「學習知識」
台師大電機系副教授、「數感實驗室」共同創辦人賴以威分享自己的成長經驗。他的求學過程雖然辛苦,但從不曾感到很痛苦,「當我學到知識時很開心,遇到不懂的,會想要了解得更多,」賴以威說。歸根究底,與他小時候養成閱讀的習慣很有關係。
賴以威的父母是小學老師,在他念小學以前,媽媽常把他放在圖書館半天或一天,沒事可做的他就是不停地看書,雖然很多字看不懂,但不影響他閱讀。「慢慢地我發現閱讀很有趣、有成就感,而後喜歡上閱讀、喜歡學習新知識。」
當你開始閱讀,知識就會自動來
《少年讀史記》作者張嘉驊的兒時閱讀經驗又是另一種例子。
五年級生的張嘉驊出生澎湖,小時候物資貧乏,爸爸是警員,不准孩子讀教科書以外的書籍,因此閱讀經驗少得可憐;小學6年讀了5個學校,功課永遠跟不上新學校,成績常吊車尾。
小學4年級時,他和姐姐意外發現一間天主教堂裡有圖書室,兩人像進了大觀園、大開眼界,興奮地翻閱各種書籍和雜誌。張嘉驊記得人生讀的第一本課外書是《神曲》,雖然是外文,一個字都不認得,但他為書裡的畫深深著迷,愛不釋手,從此愛上閱讀。
張嘉驊從自己的經驗、得到兩個很重要的啟發。一個是,想讓孩子透過閱讀獲得知識,你一定要提供一個對的環境,「小時候我在那個小小的圖書室裡度過無數個周末,我不是天主教徒,但很感謝它為我打開心靈之窗。」第二個是,「只要引起孩子對書籍或知識的好奇,知識就會自動來。」
4方法讀知識書,享受閱讀的快樂
年紀愈小的孩子,沒有什麼考試壓力,對於「知識」愈不設防、充滿求知欲。爸媽可以怎麼做,讓孩子愛上知識書呢?賴以威和張嘉驊兩位老師特別提供以下幾個建議:
方法1 以知識書為主,數位閱讀為輔
很多家長視3C為洪水猛獸,但數位閱讀是擋不住的趨勢。賴以威兒子4歲,他對孩子使用3C的態度較開放、並不禁止;兒子對天文很感興趣,常問問題如:最遠、最冷、最熱的星球是什麼?爸爸回答不出來,就叫爸爸上網查答案。
賴以威認為,網路上的訊息較破碎,且正確性存疑。相對來說,書裡的知識經過系統的整理、內容經過把關,孩子在閱讀、學習知識時,是全盤、有系統地理解。賴以威會先帶兒子讀天文主題的書,當他對某個議題特別有興趣或是有更多疑問時,例如:有沒有更大的星球,父子倆再一起上網尋找更多的延伸內容。
賴以威指出,很多人認為網路什麼內容都有,但這樣子的學習很破碎;以知識性來說,書本有極高的價值,這是網路所不及的。建議「以書本為主,網路為輔的學習,是比較好的搭配。」
方法2 以興趣為優先,不破壞孩子的學習胃口
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,孩子不是不喜歡學習知識,而是在學習過程中胃口被破壞了。
以數學為例,「很多孩子不是不喜歡數學,而是不喜歡數學課,不喜歡大量的重複計算,」賴以威說。「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(TIMSS)2019」結果顯示,台灣小四生的數學成績表現傑出、名列全球前5,同時也是全世界對數學最沒興趣、也最沒信心的一群孩子。
「很多孩子去安親班寫很多評量,卻不見得了解數學知識可以怎麼用,實在很可惜。」他建議,小學階段的孩子多讀一些課外書籍,體會學數學的樂趣,「課堂上的學習和計算,只是學數學的一小部分而已。」
年紀小一點的孩子,賴以威推薦小天下《翻翻樂》系列書,小翻頁的設計讓孩子邊玩、邊學數學概念,很適合學齡前和低年級的孩子;《神奇酷數學》系列適合年紀大一點的孩子,用說故事、情境方式教數學知識,重點是,讓孩子覺得數學原來這麼好玩,有興趣之後,學校上課時自然更願意投入。
方法3 忍住想教孩子知識的衝動
賴以威常陪兒子閱讀科普書,「年紀愈小的孩子,絕對要以他的興趣為優先,讓他自己閱讀或操作機構設計,感受其中有趣、好玩之處。」爸媽只是輔助的角色,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多探索。
「陪孩子看知識書,大人常常忍不住想教孩子裡面的知識點,」賴以威好幾次陪讀數學書,很想幫孩子補充知識,「只要我一講,孩子就不想聽了。」他建議爸媽忍住想教更多知識的衝動,不然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胃口。
方法4 以「研究」的心態閱讀
張嘉驊指出,我們日常處理和吸收的東西,可大致分為:資料(data)、資訊(information)、知識(knowledge)、智慧(wisdom)等不同層次。未經過處理的東西稱為「資料」;經過某種分類、組織過的是「資訊」; 學校所學的為「知識」,從知識到發展出「智慧」,需要很多的轉化。
孩子在學習時,該如何將資料和資訊,升級、組織成自己的知識呢?張嘉驊指出,最好的方法是,培養孩子閱讀時開啟「研究」的思維模式。
「研究的思維模式,不是大學以後才需要,從小就應該培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,」張嘉驊說。帶著「研究」的心態閱讀,有助於提升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。
張嘉驊出版逾40本青少兒讀物,《少年讀史記》簡體版銷售超過500萬本,撰寫這本書時,特別著重提供孩子閱讀時的「研究思維」訓練。
例如:司馬遷寫作的插圖,畫他左手拿單竹片,右手拿毛筆,這是張嘉驊特別考究過的。他曾看過有些圖,畫司馬遷在桌上鋪著的竹簡上寫字,「漢代的桌子通常是用來吃飯吃酒,不會在上面寫字的。」另外一個常見的錯誤是,畫司馬遷在紙上寫字,但「紙張是東漢以後才出現的。」
張嘉驊強調,「研究的心態,可以讓孩子閱讀時,發揮他的主體性和主動性,」這點非常重要。如此一來,「孩子吸收知識時,自然就來勁。」
父母喜歡知識,孩子就會也喜歡
想讓孩子喜歡閱讀、學習新知識,賴以威認為,最好的方法,除了讓孩子在生活中有機會活用知識之外,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是,「爸媽自己本身要喜歡知識,你喜歡知識的情緒會感染孩子,孩子一定會感受到。」
反之亦然。根據一項發表在《心理科學》期刊的研究顯示,小學一、二年級孩子的爸媽若對數學焦慮,那麼,這些孩子學習數學的能力不只比其他人差,同時也會對數學感到焦慮、產生心理障礙。
「父母本身喜歡知識,光是這一點就價值連城!」煩惱孩子不讀知識書嗎?爸媽不妨從自己開始閱讀,將習得知識的快樂情緒感染孩子,或許有意外之效。
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/達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