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動閱讀素養教育已超過十年的黃國珍說,孩子喜不喜歡閱讀,關鍵其實在大人,「如果大人都不覺得閱讀有趣,那孩子不覺得閱讀有趣,也很正常;如果父母自己都在追劇、滑手機,那怎麼能期待孩子拿起書本呢?」
- 文/ 黃啟菱(未來Family記者)
- 文章出處/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
- https://futureparenting.cwgv.com.tw/family/content/index/23905
美國哈佛大學閱讀心理學家夏爾(Jeanne Chall),把孩子閱讀能力發展的階段,分為「學習如何讀」(learn to read),和「透過閱讀學習知識」(read to learn, learn from reading)。
這是有先後順序的,一般來說,孩子要先學會如何閱讀,才能順利進展到透過閱讀來學習。然而,儘管愈來愈多父母知道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性,但卻不容易執行,孩子只想滑手機或看影片、不願主動閱讀,是常見的情況。
對此,推動閱讀素養教育已超過十年的黃國珍說,關鍵其實在大人,「如果大人都不覺得閱讀有趣,那孩子不覺得閱讀有趣,也很正常;如果父母自己都在追劇、滑手機,那怎麼能期待孩子拿起書本呢?」
黃國珍是閱讀素養專家,他在十年前創辦了社會企業「品學堂」,每季發行《閱讀理解》學習誌,銷量常常破萬本,是最受第一線教師歡迎的閱讀素養教材;他也出版了多本書籍,談自己對閱讀的觀點。
想要陪伴孩子建立閱讀的習慣、找到閱讀的樂趣,黃國珍分享,是有方法可依循的,可以先從以下兩個具體的關鍵點來切入:
首先,是環境。
黃國珍直言,喜歡閱讀的孩子,通常都有習慣閱讀的父母,「如果爸爸媽媽從小就陪著唸故事書,孩子看到父母常常閱讀,家中又有適合的書,那孩子當然會習慣讀書。」
黃國珍本身就是從小被書環繞,因而愛上看書,他也為兩個孩子營造適合閱讀的環境與氛圍。還有很多學者研究跟教學現場的經驗證實,孩子其實是被我們的閱讀啟發,
很多大人會在乎孩子讀的書有沒有意義、有沒有營養,他倒認為,不管孩子讀什麼書,都先鼓勵孩子好棒,重點是讓孩子有機會體會到閱讀的樂趣;大人要願意給空間,讓孩子「不是為了功課而閱讀」,而是讓孩子試著在閱讀中創造樂趣。
也有些大人會試著把閱讀搞得很有趣,結果孩子變成不有趣就不讀了,「如果連樂趣都要大人給,那孩子真的會失去自己創造閱讀樂趣的可能性。」
黃國珍強調,如果要比有趣,那網路上有太多更吸引孩子的東西了,閱讀的有趣,並不在於形式上的有趣,而是當孩子透過閱讀,有了新發現,或好奇心被滿足了,或想像力被啟動了,心中發出「啊哈」的那個moment。
這種樂趣,才是孩子自身發掘的,才真實、才長久,也才能引發內在動機,形成正循環。
第二,是對話。
親子之間聊聊彼此最近正在讀的書,也是增加孩子閱讀動力的好方法。黃國珍認為,不管孩子在什麼樣的年紀,都是渴望父母關注、認可的,用閱讀來豐富聊天的題材,不僅能傳達大人的關心,也能在對話過程中觸發孩子的思考。
「唯一要注意的是,大人別急著說,而是要聽,讓孩子告訴我們他在看什麼、裡面什麼吸引他。」
他舉例,他小五的女兒最近在看《哈利波特》,前幾天女兒問他:「為什麼哈利波特一開始要被放到麻瓜世界,而不是留在魔法世界?」
黃國珍沒有直接給答案,而是反問女兒:「妳覺得呢?」
女兒回說:「會不會是佛地魔雖然受傷了,但影響力還是很大,哈利波特如果待在魔法世界,會有危險,反而留在麻瓜世界比較安全?」
黃國珍再回:「我也這樣認為。」他說,這類的對話,能讓孩子練習找線索、推論,主動去想故事的邏輯跟鋪陳等等,很有益於建立思考的習慣;更重要的是,知道並發現了自己困惑的地方是什麼,透過閱讀跟思考去找答案。
素養教育不是知識的給予,而是經驗的傳承
親子間能聊書、談書,得要從小開始養成習慣。黃國珍建議,在親子共讀時,大人除了唸出書中內容之外,不妨也多跟孩子互動。
例如,共讀的繪本中,如果畫著一隻小兔子正往前走,但耳朵往後面飛,旁邊的樹啊、草啊,都在晃、都在飄。
此時,就可以跟孩子聊:「這隻小兔子好有趣,為什麼耳朵還這樣飛?我們有這樣過嗎?」孩子或許會想到,有一次,跟大人出門時也是如此,頭髮被風吹得亂亂的。
還可以再跟孩子聊說:「小兔子的身體往前傾,他是不是用力呀?」從各種書中線索切入,讓這一連串發現問題、解答困惑的動態過程得以發生,也讓孩子明白「你需要的不是解答,而是自己理出答案的方法。」
黃國珍強調,在素養教育中,大人能使上力的,不是知識的給予,而是經驗的傳承;「常常有人問我,什麼是素養,我總回答:能夠讓孩子發展出個人的能力,為自己的生命創造最好、最精采的過程與價值,這就是素養,這也正是學習的目的。」
照片提供:天下文化